疫情催生牧养模式变革
新冠爆发后,东北某城市教会的负责人白老师发现,由于长期无法举行线下聚会,许多信徒的信仰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。
“信徒们困在家中,渐渐失去了规律的灵修习惯。”白老师继续说,“信仰的热情也减退了。”这引起了他的反思——单纯依靠线下大型聚会的牧养方式在应对环境变化时显得尤为脆弱。
“环境会动荡、波折,堂会牧养已经不再适应时代。”白老师指出,“如果没有小组,只有主日礼拜,哪怕再安排了其他培灵会,那也只会是增加了一次聚会次数,缺乏“粘性”和互动,不会对信徒有什么造就。”
多位宗教研究者也观察到这一现象并指出,这种转型尝试反映了中国基督教在特殊时期的适应性调整。小组化牧养既能规避大规模聚集的风险,又能维持信仰群体的凝聚力。
应对异端冲击与网络挑战
据白老师观察,传统教会的松散结构使得信徒更容易受到异端和邪教的影响。“许多异端的工作比正统教会做得更精细。他们的耕种率、关系粘性度,也都更好。”
尽管网络信息日益发达,信徒可以轻易获取各种讲道和解经资源,但白老师认为线上聚会存在明显弊端。“因为线上聚会久了,人就容易养成惰性。在家听就好了,不用去教会了吧。”他补充道,“如果信徒到处随便听,那么收获到的内容过于庞杂,不系统。信徒听了很多,却没有让信仰更扎实,反而更飘浮了。”
培养小组长:从管理者到牧养者
面对这些挑战,白老师认为教会要有转型。
但到底哪些能转,哪些不能转呢?
“根基必须坚固,模式可以改变。”他强调。
教会可以首先着手培养小组长,因为做小组得有人来组织。“我们给信徒的训练不是只听两三篇道,充充饥,而是让他们有系统地得到栽培,目的是让接受牧养训练的人不只是做一个小组的管理者,而是做组织者,能够担当整个小组。”白老师解释说。
“一人一对一家”理念
在白老师的教会,一位弟兄穿着一件极具特色的白色短袖。短袖的胸前左上方印着六个字“一人一对一家”。这正是他们小组牧养的核心理念。
“‘一人’即传福音给一个人;‘一对’即一人信主后,需要继续让福音进入到婚姻中;‘一家’即福音再由婚姻,进入家庭。”白老师详细阐述了这个递进模式。
白弟兄谈及自己多年的服事经验时讲道:“若家庭不能在福音中被建造,单凭个人信仰是不行的。”因此,教会愿意付上很多的代价,去帮助家庭成长,使信仰真正融入日常生活。
在实践层面,家庭小组会通过共同读经、分享和日常对话来深化信仰。
白老师提到他自己的家庭就是一个小组。他们通常会坐在一起,选读一段圣书话语,再做些分享和探讨。很多时候,彼此间的一些简单的提问、对话或者家长里短的聊天,却能触发自己的思考,再引申觉察到自己与上帝的关系。
“这种小组的模式已经将自己和家人的信仰变得日常和生活化,而不再是信仰、生活两张皮了。”
双规发展策略
这个小组不仅有一条通向关注家庭内部的信仰建造轨道,还有一个向外的“福音拓展”轨道。
白老师坦言:“自己所在的教会还很小,那些更加先进的、成体系的学习虽然都很好,但以我们的实际情况来看,那是跟不上的。如果冒然去跟,就会变得茫然,也会变成一种盲从,最后只会造成我们没有异象,没有方向。”
目前,他们的教会主要服事职场人士,优先关注的是内在生命的成长。但白老师表示,他们仍怀有大使命的愿景,只是得一步步慢慢开始做。
教会希望通过小组牧养先稳固家庭信仰基础,由这些家庭通过个人的社交圈进行福音分享,吸引更多人加入小组、进入教会,再由教会深入牧养培训,走入社会服事更多人,最终形成一个“家庭小组-教会-社会”的良性循环。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